第七讲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6-05-05

教学理念:

围绕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在把握基本框架,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材体系转换于教学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良性互动。通过层层设疑,将学生引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论证,从而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及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重点、难点)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重点)

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措施:

方案一:问题教学。通过层层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在师生讨论和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解决学生的困惑,从而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方案二:案例教学。在把握经典作家论述原意的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联系实际,结合社会及其发展的特点,结合当代人在理想追求上的渴望和困惑,来讲解共产主义理想社会基本特征,向学生展现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基于前面的分析,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围绕共产主义,我在上次课就布置了几个问题,让同学们课下讨论,如,你信仰共产主义吗,共产主义是什么样子的,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吗?有的同学在QQ群展开了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剪贴了两个片段,让我们一起浏览一下。

【观点一】甲同学认为,把共产主义描述的那么美好,实现共产主义那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因为人的自私本性决定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乌托邦。

【观点二】乙同学认为,伴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是不断提高的,共产主义是能够实现的。

【提问】你们同意网上同学的观点吗,你们是怎样认识上述几个问题的?

【教师总结】以上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同学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还存在某种困惑。所以,今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探讨和交流有关共产主义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讲授新课]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展望未来,预见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预见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有许许多多思想家热切地关注着社会未来,并作出自己的预见。特别是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曾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

【案例材料】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乌托邦》

《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美好社会的图景:在那里,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主要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公事由集体讨论决定。每天劳动6小时,然后进行科学、艺术和体育等活动。人们之间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生活。

【案例材料】傅立叶与“和谐社会”

傅立叶提出以“和谐社会”代替资本主义,并在一个农场里进行组建“法郎吉”(和谐社会基本单位)的试验。法郎吉的意思是训练有素的步兵队伍,也就是说,法郎吉进行有计划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每个法郎吉的基本组织单位有1620人,每个人根据不同的性格从事不同的工作,每项工作都有人干,并且还配个副手。并且规定了每个人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休息,都十分详尽和具体。他还希望有人出钱支持法郎吉的实验,并在报纸上刊发广告,谁愿出资,就和他商谈,每天上午12点之前在家等着别人和他洽谈,但是几年以后,也少有人支持他,最终法郎吉实验以失败而告终。

【提问】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预见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都从抽象的理性出发,完全脱离客观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头脑中幻想出理想社会的图景,并且热衷于对这种图景进行详而又详的描绘。

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蓝图,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理想,成为人们能够进行具体实践的目标,这是为什么?一个最根本的答案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没有对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就无法对未来做科学的预言。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1、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一样,都有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愚昧野蛮到文明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表现为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然后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向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典论述】“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

2、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二、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经典论述】“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列宁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作出的。他们开始投入社会斗争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一切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地批判。”

【经典论述】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有两个主要特点:科学批判与价值批判。

1、科学批判

所谓科学批判,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以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批判,不是纯粹的道德或情感的批判。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时,不只是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表示愤怒,而是进一步揭示出了产生这种种弊端的社会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使无产阶级认清了埋葬资本主义、创造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科学预见。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不是全盘否定或一笔勾销,而是要从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得出其否定性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否定的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等。肯定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化大生产、先进的科学技术等。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2、价值批判

所谓价值批判,是指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无产阶级阶级立场上,以实证事实为根据,揭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不合理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们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那么资本家们便会践踏世间的一切!”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空想社会主义者把预见未来当作自己的主要职责,热衷于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详尽描绘,因而在缺乏实际材料的地方只好借助于想象和猜测;但是,当马克思恩格斯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未来的实践去回答。

马克思恩格斯都坚决反对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具体描绘。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的措施问题,马克思尖锐地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个幻想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答复就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经典论述】“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恩格斯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1、如何理解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又是共产主义社会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

【提问】什么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是不是无限度的增加物质财富?无限度地扩张生产力?

【教师总结】对“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的理解应该具有历史性、时代性

我们讲未来社会的财富极大丰富时,是在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在物质产品比较匮乏的时代讲的,反映我们对物质产品和财富的巨大渴望。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想象产品越多越好。但是,当人类的科学技术极大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极大提高之后,对产品极大丰富就有一个重新思考的问题了。特别是在资源约束、生态失衡、环境保护成为重大问题的时期,就会引起人们对未来社会生产力的思考。到共产主义社会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当然也可能遇到资源约束问题,但是共产主义社会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极大丰富不是无限制的,而是相对于人的实际需要来说,只要满足全体人们的需要,而且是可持续的就可以了,实现物质的生产和人们的需要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没有必要无限制地追求生产力的扩张。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用“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来形容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能实行共产主义分配原则。贫穷、物质匮乏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2、如何理解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适应高度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将实现社会直接占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个论断表明,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看成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规定,或者说,社会直接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即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共产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相适应,社会将按照自然资源的情况和社会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组织和管理。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指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对全社会的生产进行计划调节,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计划从事社会劳动,以消除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在这种前提下,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达成了直接统一。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个人利益直接在社会利益中得到实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将不复存在。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提问】你们怎样理解在共产主义社会实行“按需分配”呢?

【教师总结】第一,在人类社会中,按需分配的因素一直存在着。第二,按需分配是以产品极大丰富为基础的。第三,按需分配是以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为基础的。第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按需分配的具体机制提供基础。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分配制度,实行社会劳动产品直接分配给劳动者,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程度,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到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

【案例材料】跑马乡的故事

1958年我国出现了大跃进运动,这一年的10月中旬,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在乡里,你家的鸡,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

【案例讨论】跑马乡发生的事情,根本错误在哪里?

【教师总结】这是当年我国大跃进运动中出现的“共产风”现象,它是对按需分配的一种简单和片面的理解。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这一分配原则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即“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只有具备了这个基础,才能做到按需分配。1958年的我国,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1、阶级消亡

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将会消亡。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现象,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的高度发展已经使所有人的物质利益都得到了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于是,阶级消灭了,阶级剥削和压迫不复存在,阶级斗争也随之消失。

2、国家消亡

到共产主义社会,国家失去了它的镇压对象和必要性,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随着镇压对象的消失,国家也将随之而消亡。

【经典论述】“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恩格斯

当然,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是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机器的消亡,它并不是社会组织管理机构的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在没有阶级和国家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机构来对社会进行组织和管理。

到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消灭,国家消亡,人类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对抗也将消失,政治斗争不再存在,战争现象随之消失。

3、“三大差别”消亡

到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和“三大差别”消除,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当然,它们在活动方式和环节等方面的差异并不会完全消失,但这只是社会生活多样性的表现,而不再具有利益差别和利益划分的意义。共产主义社会不仅社会是和谐的,而且社会与自然之间也达成了和谐。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如何理解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189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最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下面一段话外,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方面看,人的发展的历程经历了或必将经历如下三个阶段或三个时期。即“人的依赖关系”时期或自然经济时期;“物的依赖关系”时期即以物的纽带为基础的人的独立现阶段或商品经济时期;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时期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即产品经济或时间经济时期。

【经典论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

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2、如何理解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和社会和谐的真正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根据马克思的论述,我们可以把“必然王国”看作是人还是盲目必然性的奴隶、人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即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把“自由王国”看作是人能够自觉运用规律为自己服务、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即人的自由自觉的状态。

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一个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人将第一次成为三个“主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自身的主人。

【问题讨论】共产主义社会是尽善尽美的完美社会吗?